廣州大學機械與電氣工程學院
School of Mechanical and Electrical Engineering, Guangzhou University
廣州大學機械與電氣工程學院現設有機電工程系、電氣工程與自動化系、電子與通信工程系和機器人工程系。擁有機械工程、信息與通信工程2個一級學科碩士點及機械工程、電子與通信工程2個工程碩士領域。學院擁有6個本科專業,其中機械設計制造及其自動化為國家特色專業,電氣工程及其自動化、電子信息工程為廣東省專業綜合改革試點專業,機器人工程為廣東省戰略新興產業特色專業。學院現有本科生2500多人,研究生200余人。擁有強化研磨高性能微納加工工程技術研究中心等5個省級工程技術研究中心和省級科技創新中心、3個廣州市重點實驗室,擁有多個廣東省實驗教學示范中心、省人才培養模式創新實驗區、廣東省校企協同育人平臺等省級人才培養基地,具有良好的科研和教學實驗條件。學校重點打造智能制造、移動數據科學與工程等科研平臺,優先支持機械工程、信息與通信工程等學科的發展。
學院現有教職工138人,雙聘院士1人,國家杰青1人,千人計劃1人,國家中青年科技創新領軍人才1人,國家百千萬才人1人,享受國務院政府特殊津貼專家4人,全國模范教師1人,廣東特支計劃教學名師1人,廣東省南粵優秀教師2人,廣東省高等學?!扒О偈こ獭笔〖壟囵B對象5人。其中教授35人,副教授52人,具有博士學位者89人,博士生導師12人,碩士生導師54人。

機電學院師生參加第六屆全國大學生工程訓練綜合能力競賽

機電學院師生參加2018廣東省大學生電子設計競賽“人工智能”專題競賽

學生2018年暑假赴美國華盛頓大學參加訪學項目
專業介紹
■機械設計制造及其自動化專業
學制學位:學制四年,授予工學學士學位。
培養目標:采取CDIO國際工程教育模式,以育人為根本,以學生為主體,以實踐為主導,突出培養學生的實踐能力和創新精神,鼓勵學生自主學習和發展,致力于培養知識、能力、素質的協調發展,具有寬厚的科學和工程知識,較強的工程問題發現與解決能力、系統思維、創造性思維能力和工程創新能力,良好的人際和職業素質,較強的團隊領導和溝通能力,符合國際標準的高素質應用型創新人才。
知識、能力和素質培養標準:(1)掌握基礎科學知識(包括高等數學、大學物理等)、核心工程基礎知識(包括力學、材料、機械設計與制造、機械系統控制等)和高等工程基礎知識(包括先進設計制造方法、生產系統、生產管理等);(2)具備工程推理與解決問題的能力、實驗和知識發現能力、系統思維能力、團隊領導和協作能力、交流與溝通能力(包括口頭講解和人際交互交流、文字交流、電子文檔/多媒體交流、圖形化交流、外語交流等)、計算機應用能力(包括word/excel/powerpoint/C語言/autocad/matlab/solidwork/mastercam等)、企業背景下工程項目的構思、設計、實施與運行能力;(3)具備創新思維、獨立思維、批判性思維、廣泛的好奇心和終生學習的習慣、時間和資源管理能力、良好職業道德等專業素質。
主要課程:(1)基礎課包括高等數學、大學物理等;(2)專業基礎課包括工程中的力學問題、工程材料、機械設計與制造、機械系統控制等;(3)專業課包括工程中的數值計算、先進設計制造、工業設計、產品生產過程、生產管理等。
就業方向:可在各行各業從事與機械工程有關的產品設計、制造、研究與開發;也可從事管理、經營、質量檢測及控制等方面的工作。
專業前景:機械專業是為各行各業制造并提供機械設備的專業,被譽為“國民經濟的裝備部”,在《中國制造2025》實施中面臨前所未有的機遇。
■電子信息工程專業(含通信工程)
本專業是廣東省綜合改革試點專業,廣東省人才培養模式創新實驗區,有較好的國際合作、校企合作基礎。本專業按卓越工程師標準培養學生的實際工程應用能力,與行業協會、企業聯系緊密,成立了十多個校企創新平臺,與四十多家企業共建專業實驗室,有省級工程中心、省級示范實驗中心和省級校外實踐基地。學生從一年級開始可申請進入創新實驗班參加項目研究,成績優秀者推薦前往加州大學等海外著名高校交流學習。
學制學位:學制四年,授予工學學士學位。
培養目標:本專業總的培養目標是將學生培養成為德、智、體全面發展,適應國家建設需要,責任感強的高級工程技術人才。本專業將面向移動互聯網、通信網絡、無線大數據、人工智能、虛擬現實等前沿技術發展和消費電子等行業要求,培養具有扎實的自然科學知識,良好的社會科學素養,具備通信網絡、智能信息處理、大數據與機器學習等領域扎實的理論基礎和系統的專業知識,掌握基本技能和基本方法,具有較強的計算機和外語應用能力,良好的工程實踐能力和一定的創新研發能力,并具備在工作中繼續學習,不斷更新知識、參與國際合作與競爭的能力。畢業后可在電子信息領域從事通信設備、通信網絡、智能硬件設備、智能信息系統等領域技術研究、產品開發、技術管理、工程設計、運營維護、教學科研等方面的創新性和應用型工程技術人才。
主要課程:數字電路與邏輯設計、信號與系統、數字信號處理、通信原理、嵌入式系統設計、移動通信與移動互聯網、無線傳感器網絡與物聯網技術、云計算、大數據、人工智能、機器學習、深度學習、計算機視覺、聽覺信號處理、智能系統工程設計、聲頻系統工程、藝術照明系統工程等。
就業方向:本專業畢業生供不應求,學生畢業后廣泛就職于谷歌、騰訊、中國移動、中國電信、華為等電子信息、通信和互聯網單位從事設計、開發、應用、集成以及生產管理和市場營銷等工作,或考入南京大學、中山大學、華中科技大學、華南理工大學等高校以及歐美澳洲知名高校攻讀碩士。
■電氣工程及其自動化專業
電氣工程及其自動化是一個強電與弱電結合、軟件與硬件結合、元件與系統結合、信息與能量結合的寬口徑工程技術專業。本專業是廣東省綜合改革試點專業,有較好的國際合作、校企合作基礎。學生入學不分專業方向,前兩年學習本專業平臺課程,從三年級開始,學生根據自己的興趣選擇電力系統及其自動化和電力電子與電力傳動兩個專業方向之一學習。
學制學位:學制四年,授予工學學士學位。
培養目標:本專業立足珠三角和華南地區,培養具備扎實的電氣工程專業知識并能應用到具體的電氣工程實踐、具備健康心理和基本人文素質、具備創新精神和國際化視野以及具有團隊協作和終身學習能力的電氣工程專業人才。預期本專業畢業生五年之內達到的目標:(1)具有良好的人文修養、社會責任感和職業道德,身心健康,自覺遵守相關的法律法規和規范;(2) 具有系統思維、終身學習和多學科知識交叉融合的能力;(3) 具有工程項目管理、技術經濟分析和市場分析能力;(4) 能夠利用專業理論和工程技術知識創造性地解決復雜工程技術問題;(5) 能夠根據工程任務合理選用工作方法或技術手段,制定工作計劃和實施方案;(6) 具有組織協調和溝通的領導能力,具有國際視野和合作交流能力。
主要課程:電路基礎、電磁場理論、模擬電子技術、數字電子技術、單片機原理與應用、電機學、電機拖動技術、電力電子技術、自動控制原理、計算機控制技術、運動控制技術、電氣控制與可編程控制器、發電廠電氣部分、電力系統繼電保護原理、電力系統分析、電力系統調度、配電網自動化、高電壓技術、新能源發電與控制技術、智能電網技術、微電網技術、無線傳感網絡等。
就業方向:學生畢業后可在電力行業、電氣裝備制造和應用行業,或者工業自動化設備集成制造行業、自動化設備和技術的應用行業從事電氣、電子、自動化產品的研究、開發、集成、管理、安裝、檢測與維護等技術工作。
■機器人工程專業
機器人工程專業是為廣東省戰略新興產業特色專業,按機器人基礎理論+創造型思維+工程實踐三位一體化培養模式,培養從事機器人產品設計制造、應用開發、運行管理、系統維護和教育培訓等復合型機器人領域拔尖人才。
學制學位:學制四年,授予工學學士學位。
培養目標:本專業以“德才兼備、家國情懷、視野開闊、愛體育、懂藝術、能力發展性強”作為人才培養目標,將前沿性理論、創新性思維、創造性實踐融入機器人工程專業人才培養全過程,培養具有理論基礎扎實、實踐能力突出、創新意識強,能從事機器人系統集成設計、加工制造、應用研發等方面工作的高級復合創造型機器人工程技術人才。
主要課程:C語言程序設計、機械制圖、電工電子技術、工程力學、機器人學、MATLAB與矩陣論、機械設計基礎、自動控制原理、工業機器人應用技術與創新實踐理論、有限元技術、機械振動學、電機驅動技術、工程測試與信息處理、機器人系統建模與仿真、TRIZ理論與機械創新、機器人圖形化控制編程、先進制造技術、機械動力學與控制、并聯機器人機構學、機器視覺基礎、機器人行為規劃等。
就業方向:可在機器人領域中從事與機器人有關的產品設計、制造、控制技術等方面的研究、開發、集成、管理、安裝、檢測與維護等方面的技術工作。
名師介紹
 |
張春良,博士,教授,博士生導師,院長。全國模范教師,國務院政府特殊津貼專家,廣東特支計劃教學名師。從事數控技術、機器人、狀態監測與故障診斷、振動控制等研究。主持國家863計劃課題、國家自然科學基金等。 |
 |
文桂林,機械與電氣工程學院教授,博士生導師。國家杰青,國家百千萬人才工程具有突出貢獻中青年專家,享受國務院政府特殊津貼專家,教育部新世紀優秀人才。從事特種裝備開發、動力學與控制、生態環保裝備研究。 |
 |
黃衛清:博士,教授,博士生導師。從事壓電驅動、振動利用技術研究,獲國家技術發明二等獎兩項,日內瓦發明金獎;完成國家自然科學基金重點和面上項目4項。是新世紀百千萬人才工程國家級人選,國務院特殊津貼專家。 |
 |
鄭文,博士,副教授,廣州市優秀專家,享受國務院政府特殊津貼。 從事機械故障診斷、光電檢測等領域的研究,曾獲國家教委科技進步一等獎,省科學技術二等獎等。發表論文四十余篇,主編、參編專業教材五部。 |
 |
劉曉初教授/博導,廣州大學先進制造研究院院長、廣州大學廣東省太陽能智能灌溉與強化研磨高性能微納加工工程技術研究中心主任,廣東省機械設計、特種加工分會副理事長,知名的軸承和智能灌溉及綠色設計與制造專家。 |
 |
唐冬,博士,教授,學院副院長,廣東省電子學會常務理事、副秘書長。主要研究方向為新一代移動通信理論及關鍵技術。近年來參加和主持國家和省級科研項目20余項,在國內外權威學術刊物發表學術論文40余篇。 |
 |
陳從桂,教授。主持省自然科學基金項目、教育廳科研項目;參加國家863計劃、“十一五”國防基礎、國防科工委基礎、973等科研項目。獲國防科學技術獎三等獎1項,中國有色金屬工業科學技術獎三等獎4項,市州級科技進步獎三等獎1項。 |
 |
朱萍玉,博士,教授,廣州市儀器儀表學會副理事長,廣東省機械工程學會無損檢測分會常務理事。主持參與國家重點研發、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廣東省科技研發專項等科研項目30余項。獲中國高校自然科學獎二等獎等獎項。 |
 |
彭妙顏 教授 碩士生導師,廣州大學聲像與燈光技術研究所所長、實驗室主任;廣東省聲像燈光科技促進會會長;獲國家敎育部科技進步二等獎;廣東省科技進步三等獎;廣州市科技進步三等獎;曾獲廣東省、廣州市杰出女科技工作者和市優秀教師稱號。 |
 |
張建輝,博士,教授,博士與碩士研究生導師。2001年于日本國立山形大學獲得博士學位。主要從事:(1)齒輪、鏈傳動技術的研究;(2)新型壓電流體作動器的研究。發表論文50余篇,獲得專利授權20余項。 |

彭凌西,教授,博士,碩士生導師,主要研究方向為智能算法及應用技術,國家公派出國留學訪問學者,共發表論文80多篇,主持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廣東省自然科學基金等科研項目3項,以第一發明人授權國家發明專利2項。
 |
朱大昌,博士/博士后,教授,先后主持和參與國家級、省部級科研課題30余項,獲省級高等學??萍汲晒劧?、三等獎各1項;出版學術專著3部、發表論文90余篇、授權發明專利3件、實用新型專利9件。 |
 |
胡曉,博士,教授,南粵優秀教師,碩士生導師。主要研究:智能視頻分析及其在視頻監控的應用研究。先后主持或主要參與國家自然科學基金、省自然科學基金、省部科技計劃、市科技計劃等項目10余項、發表SCI/EI檢索論文30多篇。獲省市科技進步獎各1項。曾多次獲得“最受學生歡迎老師”和教學優秀一等獎。 |

|
王杰,博士,教授,市珠江科技新星,教育廳優秀青年教師培養對象,國家公派訪問學者,省青年科學家協會理事。研究領域為聲信號和語音信號處理,近年來主持了1項國家自然科學基金、3項省部級科研項目和多項市局級項目。 |
 |
江帆,博士,教授,南粵優秀教師,從事機械創新設計、機械CAE/CFD等研究工作,主講機構設計技術等多門課程。主持和參與了各級項目20余項,發表論文70余篇,獲得專利授權25件、及廣東省科技進步獎等多項獎勵。 |
 |
梁忠偉 教授、博導、省千百十人才、廣州學者特聘教授及青年拔尖人才、廣州高層次人才?,F任省工程中心\省創新團隊負責人,從事制造力學\裝備研究。主持國家基金\星火計劃30項,發表論文90篇,專著2部,專利40件,省部獎5項。 |

楊汝,博士,教授,從事非線性動力學,電力電子技術與裝置研究工作,主講電力電子技術、電氣工程研討課等多門課程。主持了國家自然科學基金2項,省自然科學基金團隊項目1項,省科技計劃2項,市科技計劃2項,發表論文50余篇,獲得發明專利授權5件、及廣州大學優秀黨員,教學優秀等多項獎勵。
就業深造情況
1. 各專業就業率
機械與電氣工程學院2015-2018年就業率(單位:%) |
|
機械設計制造及其自動化 |
電子信息工程 |
電氣工程及其自動化 |
2015年 |
90.78% |
92.59% |
90.59% |
2016年 |
95.58% |
90.09% |
97.08% |
2017年 |
94.06% |
92.42% |
94.52% |
2018年 |
97.23% |
95.26% |
98.85% |
2. 本科生就業情況
(1)就業分布情況
機械與電氣工程學院2015-2018年本科畢業生就業分布情況(單位:%) |
|
升學出國 |
制造業 |
創業及其他 |
政府及事業單位 |
2015年 |
7% |
72% |
1% |
12% |
2016年 |
7% |
78% |
0% |
9% |
2017年 |
11% |
70% |
1% |
12% |
2018年 |
12% |
73% |
1% |
13% |
(2)知名就業單位
政府機關:廣州市公安局;珠江水利委員會水文局;廣東省中山市國家稅務局;汕尾市人民政府;廣州市郵政局;
大型企業:廣東中煙工業有限責任公司;廣東電網有限責任公司;深圳航空有限責任公司;廣州發展電力集團有限公司;廣東南方電信規劃咨詢設計院有限公司;華能新能源股份有限公司廣東分公司;中船黃埔文沖船舶有限公司;廈門航空有限公司;廣東省輸變電工程公司;貴州電網;中國工商銀行股份有限公司;廣州地鐵集團有限公司;中國移動集團;中國聯通集團
(3) 畢業生深造院校
a、美國匹茲堡大學;美國南加州大學;布里斯托大學;日本東京工業大學;美國加州大學克魯茲分校;利茲大學;新南威爾士大學;香港大學;香港城市大學;
b、華中科技大學、中山大學;上海交通大學;大連理工大學;華北電力大學(保定);華南理工大學;北京理工大學;廈門大學;哈爾濱工業大學;南京航空航天大學、福州大學上??萍即髮W
c、重慶郵電大學;華南師范大學;中國傳媒大學
獲獎情況
目前學院本科生2500多名,研究生200余名。學生的理論知識扎實、實踐能力與創新能力較強,自主學習積極性高,近幾來,學生參加各級科技競賽活動獲獎350余項,其中國家級以上44項,省級108項。
2017年,我院林俊杰同學的作品《智慧城市自行車防盜及健身系統》在“挑戰杯”全國大學生課外學術科技作品競賽中獲得三等獎, 項目負責人林俊杰也已被華南理工大學錄取為2018級推薦免試學術型碩士。自參加“挑戰杯”競賽以來,我院共獲得挑戰杯國賽獎項4項,挑戰杯省賽獎項近20項,競賽成績長期位列學校前列。
優秀校友

李偉彬 2016屆優秀畢業生,曾獲2014-2015學年度國家獎學金 ,獲2015年廣州大學機械與電氣工程學院“十佳學生”稱號,獲2015年“助我飛翔勵志成長成才優秀學生”榮譽稱號,第十三屆“挑戰杯”廣東大學生課外學術科技作品競賽一等獎,第九屆全國信息技術應用水平大賽機械創意設計與制造綜合技能二等獎,獲國家實用新型專利授權:智能垃圾桶自動換袋套袋裝置。

符俊嶺,男,機械與電氣工程學院2017屆畢業生。在校期間獲國家獎學金、廣州市優秀學生、校十佳學生等榮譽;國家級比賽、論文等獲獎二十余項,學校公費前往臺灣交換學習,2017年推薦免試到華南理工大學攻讀碩士。

林俊杰,共青團員,機械與電氣工程學院18屆畢業生。廣州大學十佳學生。機電卓越班負責人,創客協會正會長。大一大二學年均獲一等獎學金,大三學年獲國家獎學金。曾獲機械創新大賽省賽二等獎、廣東省電子設計大賽省賽一等獎、第十五屆“挑戰杯”省賽一等獎并入圍全國賽,被華南理工大學自動化科學與工程學院錄取為2018級推薦免試攻讀研究生。
聯系方式
招生咨詢電話:39366935
聯系人:王沁芳
聯系方式:13631320371